新闻中心 > 要闻

来这里办事最舒心

——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县档案局馆主动作为推进工作发展掠影

作者:实习记者 郑艳方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7-02-03 星期五

固原县档案局馆外观 实习记者 郑艳方 摄

????固阳县档案馆美在哪里?有人说建筑美,旧貌换新颜,工作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有人说人员美,扎实苦练内功,充满干事创业的热情;有人说事业美,全心全意服务群众,得到交口称赞。那么,这个档案馆究竟美在哪里?带着疑问,记者来到了固阳县档案馆。

档案馆迎来“重生”

????“以前档案馆位于城乡结合部,地势低凹,还都是平房,有时下大雨不得不放几个脸盆接雨水,现在可好了,新馆又宽敞又漂亮。”提起新馆,县档案局馆长刘昊征抑制不住地回想起以前在旧档案馆过的那些苦日子,更为如今新馆的拔地而起感到高兴。

????根据国家发改委下发的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201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要求,固阳县档案馆在有关部门和领导的支持帮助下,于2010年8月被列入国家扶持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县档案局馆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全力推进新馆建设,然而,还没启动就遇到了难题。由于固阳城市规划调整,县档案局馆原址不再规划为办公区,新馆不能建在原址上。于是,在县里土地指标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尽快找到合适的建设用地成为摆在县档案局馆面前的第一道难题。没有地怎么办?国家的好政策有了,却迟迟不能推进新馆建设,大家都十分着急,一时间许多人失望不已。这时,县委、县政府伸出了援手,决定在新区规划的办公用地中划出4000平方米,建设一栋独立的档案馆。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表示:“这块地是县里规划的办公区,档案馆跟我们一起走,县委、县政府去哪,档案馆就去哪儿。”这下可解了燃眉之急。

????按照规定,项目要想开工建设,需要到相关部门办理审批手续,算下来得盖几十个章。时任县档案局馆长的李来虎亲自前往各职能部门沟通协商,跑各项手续,得到了发改、财政、城建、环保、供水、供电、供热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不到3个月就办好了审批手续。

????在新馆建设过程中,年逾七旬的老馆长刘建国每天坚持和施工方一起出工,一起收工,他按照工程设计标准严格要求施工单位,并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建议。有的同志心疼地对他说:“施工方每天早上6点到,你就6点到,你身体怎么吃得消啊。”可他却说,参加工作30多年了,一直没能彻底改善档案馆工作条件,现在看到国家有这么好的政策和项目,一定要亲眼看着档案馆“重生”。

????新馆建设过程中,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前往工地了解进展,多次询问困难,并指示各部门要大力配合,全力推进了新馆建设。新馆建设项目总投资713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587万元,地方配套126万元,于2012年8月竣工,并很快投入使用。

????“你看我们这个楼高有3.9米,有没有觉得特别敞亮。”刘昊征自豪地对记者说。他说,新建成的档案馆面积3100平方米,其中库房面积1100平方米,各类功能用房齐全合理,馆库安全完全达到国家标准。

人人练就过硬本领

????老馆长刘建国是公认的档案业务能手。有一次,县政府办公室急需查阅一份文件,不巧的是那天正好停电,库房采光又不好,他拿着手电筒进入库房,直接从一组档案柜中拿出一个档案盒,回到办公室一查,正好有那份文件。取文件的工作人员看到这一幕,既惊讶又佩服。

????刘国民是刘建国亲手带出来的徒弟,无论到县里哪个单位,大家都知道刘国民是档案工作的行家。如今,刘国民到档案馆工作快20年了,他仍坚持每年到各单位走一走,指导档案整理,解决档案业务难题。他说:“到各单位转一转,能了解新情况,认识新换的档案员,对档案管理和接收有好处。”近年来,他带领馆里的业务人员圆满完成了多项重大项目档案工作,如包头至固阳一级公路文件材料的整理归档、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的接收等,得到上级档案主管部门好评。

????在老档案人的传帮带下,县档案局馆人人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县档案局馆核定编制7名,在人手紧缺的情况下,仍积极为工作人员争取培训机会,特意送两人到市档案局馆参加调训。刘昊征鼓励工作人员珍惜这个好机会,学好本领。他说:“个人本领提高了,我比谁都高兴,最后提升的还是档案局馆的实力。”

????每天和纸质档案打交道,时间长了,几乎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患有过敏性鼻炎或有皮肤过敏症状,但县档案局馆的工作人员从不抱怨,心中始终充满干事创业的激情。他们积极开动脑筋,走出去和其他部门合作,扩大自身影响力。2016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县档案局馆工作人员放弃休息,和文化局的同志一起对固阳现存的历史文化遗址进行勘查拍照,发现了一些新的历史遗址遗迹线索。刘昊征说:“在这次活动开始前,两家单位就已经协商好,获得的照片资料交由档案馆归档。文物局通过这个活动摸清了文化遗址保护的情况,我们档案馆则扩充了馆藏资源。”

围绕民生档案“做文章”

????县档案局馆始终把群众的需求放在首位,将档案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紧紧联系在一起。考虑到群众利用最多的就是婚姻、林权和劳动人事档案,县档案局馆就围绕这些群众最关心的民生档案“做文章”,先后接收了婚姻、房产、公证等方面的档案,帮助群众解决了大量购房、贷款等问题。未迁入新馆前,受馆库限制,馆藏数量仅保存各类档案4万余卷。迁入新馆后,仅3年多的时间,县档案局馆就接收档案近6万卷10万件。

????为更好地服务利用者,县档案局馆还大力推进了信息化建设,提升了档案利用服务效率。这一举措也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2016年,刘昊征把档案数字化工作作为重点工作向县有关领导汇报,县领导当即指出,档案数字化工作刻不容缓。在批阅县档案局馆提交的数字化工作方案后,县领导随即决定划拨给县档案局馆20万元专项经费。2016年11月,县档案局馆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完成了包含民生档案5000多卷64万页的档案数字化任务。

????现在,利用者来到档案馆查阅利用中心说明来意、填写表单后,工作人员很快就能从系统中调出利用者所需要的档案资料。一位利用者感慨地说:“单子刚填好,你们就告诉我查到档案了,真是太快了!今天我已经跑了好多个部门,就是来到你们这里办事最舒心!”

????刘昊征非常理解利用者们焦虑的心情,他说:“很多利用者到这儿来的时候已经是‘最后一站’,要是在这里再失望,他们恐怕真的没办法了,所以我们千方百计地让利用者满意而归。”在档案馆工作人员的努力下,群众的档案意识也得到了提升。前不久,县档案馆在网上挂出征集档案的消息后,群众热心牵线搭桥,帮助征集到一批20世纪30年代的老照片,还有一家县里破产企业主动找到档案馆,将11名工人的个人档案寄存在档案馆。可以看到,档案已经悄然走进寻常百姓的工作和生活。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7年1月30日 总第3023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