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研究会 > 会员风采

李科:我的工业摄影之路

??? 会员简介:李科,重庆人,中共党员。1992年参军,先后在成空机务团和北空第四飞行学院服役。退伍后进入重钢焦化厂,先后在车间工会主席、厂党办宣传干事、重钢档案处档案管理科等岗位工作。现为重庆港务集团珞璜港党群部干事,负责单位摄影宣传报道。
??? 2006年开始接触摄影,多年在企业负责宣传报道工作。2007年以来,重钢开始环保搬迁工程和重钢老区的停产关停、拆除进行了全面影像记录。拍摄的新闻摄影、纪实摄影、工业摄影等作品散见于《人民摄影报》《中国档案报》《中国冶金报》《重庆晚报》《重庆晨报》《重庆商报》《重庆时报》以及大渝网。??

李科纪实摄影作品:

影像志:走近綦江平硐矿工

????这是一座有历史的矿,也是一座有故事的矿,其开采可以追溯到宋代。在近代中华民族抗击外族入侵的过程中,綦江铁矿作为钢迁会(今日重钢)的重要原料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八年抗战期间,綦江铁矿共提供铁矿石19万吨,为地方炼铁工业和抗战军事工业做出了贡献。江姐也曾按照党组织安排在綦江铁矿总务科庶务组担任会计工作。

????解放后,綦江铁矿经过30年的发展,到1979年,形成了一个以小渔沱为中心,包括5个矿区的大型铁矿开采企业。这30年,是綦江铁矿的光辉岁月,铁矿石年产量从1950年的23602吨提高到1978年的658211吨,职工也从建国初期的600多人,增加到1979年的5900多人,整个矿区南北相距超过100里,是名符其实的“百里矿山”。

????如今,再探矿山,辉煌或以不再,但矿山人的精神依旧延续。

????每天下井前,矿工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登记并领取头灯、定位器等装备,同时检查劳保用品穿戴。

????矿井的入口“隐藏”在一片郁郁葱葱的杂草之中,唯有“安全生产”四个红色的大字格外醒目。安全,始终是在井下工作的头等大事。

????这里已经是距离地面500米的井下休息室了,在开始一天的工作之前,矿工都会在这里稍作休整,夜班也可以到这里休息。

????对于这些长时间工作在地面以下的汉子们来说,不见天日的日子是枯燥乏味的,需要注入一些调剂元素,比如在昏暗矿道里挂一张美女照片。

????把碎成小块的铁矿石刨进手推式的小矿车里,这种较为原始的作业方式,对矿工的体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早已习惯井下恶劣环境的矿工们,对这里的一切都不会有过多要求,就像这个水瓶一样,虽然看上去“脏不忍睹”,但他们笑着说,里面是干净的就行了。

????虽然在一起共事多年,但像这样在井下拍摄集体合影,他们是第一次。

????手推车里的矿石需要全部转运进更大的轨道矿车里,再传送到地面。每天,每名矿工的工作量是要装满7、8辆大矿车,而每辆大矿车,需要用手推车装5次才能装满。

????经过一上午的辛苦工作,大家已经有些累了,好在可以利用午饭的时间稍作休息。等待开饭的时间是最轻松的,他们相互开着玩笑,像孩子一样手舞足蹈。

????矿工们中午也不出井,午饭从地面送下来,这天的菜单是酸菜汤配白米饭,矿道里弥漫着酸菜的香气。

????席地而坐,开整!矿工们的体力消耗非常人能比,他们需要及时补充能量,大口吃菜,大口刨饭,简单的饭菜他们也吃得特别香。

????

????这个“地下食堂”好不热闹,矿灯闪烁,岩壁嶙峋,矿道内回响着矿工们的说笑声。在我们看来,勤劳、朴实、乐观,正是他们身上最动人的品质。

 
 
责任编辑:李任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