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三转一响”的记忆

作者:周丽君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07-20 星期五

????20世纪70年代前后出生的人,应该还记得“三转一响”这个最具时代特色的名词。可以说,它是那个时代人们心中的“小康目标”。所谓的“三转一响”,是指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和收音机。这些东西可以说是当时每一个家庭的最高追求。而现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几乎是出门不用表、穿衣上网找、轿车很普及、电视随便挑。

????记得我家的第一辆自行车,是母亲从别人手中购得的二手车。在我的记忆中,整个车最亮的地方就是车把,整个车身除了车铃不响,其他的地方都响。好在这车很能载重,成为母亲载着我们兄妹仨去看望在南通天生港工作的父亲的重要交通工具。一辆自行车如何承载我们兄妹三人呢?母亲还真有办法,她先在后车座上绑上一块长木板,这样就足够我和哥哥乘坐了。而妹妹则理所当然地成为母亲的重点保护对象,每次,她都能很舒服地坐在车前面的小孩“专座”。待我们兄妹仨坐好了,母亲就左脚踩住脚蹬子,右脚在地面上一连向后用力蹬好多次,以便车子向前滑行很远后,再跨上车座。就这样,我们一家四口就一齐奔向天生港了。

????前不久,母亲打电话来,说她新购了一辆电瓶车。当我问到那辆为家人团聚立下功劳的自行车时,母亲说:“还说呢,前几天被你哥哥三文不值二文地卖给收废品的了,我难过了好几天呢。”我听后,连忙说了几句安慰母亲的话,心里不由自主地升起一种无名的失落。

????母亲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年轻时是村文艺团的骨干。那时的娱乐方式很单调,如果能买台收音机听听就算是很奢侈的事儿了。正巧,我远房的表舅从外地带回来一个,说只要30多元,比商场里便宜一半还多呢。那时,家里因为有父亲的工资收入,加上母亲的精打细算,因此,除了安排我们兄妹仨的生活和学习的费用外,还能剩余一些钱。于是,母亲咬了咬牙从他手中把收音机买了下来。从此,我们就在收音机里的音乐和评书的陪伴中度过了很多欢乐的时光。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总是希望天天能过年,因为一到过年,母亲就要请裁缝为一家人添新衣裳。每到这个时候,母亲就将村里唯一的裁缝请到家。一连几天,家里都充满了缝纫机的欢唱声,还有我们兄妹仨的嬉笑声。这样的日子直到我嫂嫂进门才被打破。因为嫂嫂就是个裁缝,娘家的陪嫁中最令人羡慕的就是一台缝纫机,而且是上海产的,是个好物件。再以后,我们上了中学、大学,见的世面多了,渐渐习惯了商场里服饰的新潮流,而对村里的裁缝、嫂嫂的手艺竟渐生不满。于是,嫂嫂的缝纫机逐渐被遗忘在房间的角落,落满灰尘。现在,很少再听到缝纫机的声响了。

????我带第一块手表时正赶上高考。在我准备赴县城参加高考的前一天,母亲很神秘、很小心地拿出一个纸盒给我。我好奇地打开一看,啊,原来是我梦寐以求的一块女式手表!看到我激动的模样,母亲露出了一脸的怜爱、一脸的希望和期待。后来,这块表伴随着我度过了两年复读和4年大学时光,直到结婚前和爱人一起购买了新手表后,它才光荣地“下岗”。

????如今,我家的“三转一响”早已被新一轮的家用器具所取代,而那些曾经的记忆一直回荡在我的脑海里,永远不曾离去。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7年12月18日 总第3157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王亚楠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