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中山近现代的扫盲运动

作者:陈琳琳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06-11 星期一

????中国人向来将读书识字看得十分神圣,儒家传统影响下的中国社会有长达千年的“耕读传统”。然而,受制于各种现实条件,封建社会中,读书识字只限于少数精英阶层。近代以前,绝大多数百姓尤其是农民都是文盲。民国时期,据社会教育机构调查统计,全国文盲共有3.3亿人,占总人口的75%。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政府主导和社会贤达的提倡下,全国各地兴办各级民众教育馆,各中小学附设的民众学校也陆续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在全国展开,扫盲班遍布工厂、农村、部队、街道,人民群众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文化学习中。从1949年到1964年,全国有近1亿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广东省中山市档案馆馆藏档案记录了近一个世纪以来当地开展扫盲工作的历史,是一部有声有色的“识字史记”。

20世纪30年代:民众教育开始起步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编写的《民众学校课本(乙种)》 广东省中山市档案馆藏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广东省中山县(今中山市)及所属各区先后开办了不同规模的民众教育馆。中山县民众教育馆设立于1930年6月,是当时中山县规模最大的民众教育机构,次年,改称中山县立实验民众教育馆,馆址设在石岐照壁街。中山县立实验民众教育馆致力于面向农村民众中大量的文盲、半文盲开展基础文化教育,教学内容非常广泛,有语文教育、公民教育、生计教育、健康教育、自然科学教育以及休闲生活教育。以“扫盲”为主要目标的儿童识字班、妇女识字班是民众教育馆语文教育的一部分。同一时期,中山县还成立了一家具有连锁性质的民众教育机构——中山民众学校。中山民众学校最初成立于1931年,性质为国民识字学校,设立的目的是为了使失学成年人补习文化知识。到1932年,中山全县设立的民众学校已达到40所,每所能容纳50人同时学习。民众学校无固定校址,采用分期轮流在各区所属学校附设的办法开展教学。中山县民众学校使用的教材是《民众学校课本(乙种)》。民众学校的教学内容不仅限于识字和扫盲,还包括抗战救国思想教育、书报阅读能力、家庭理财方法、自然科学知识、社会法律常识、劳动生产技能、公民道德修养等等。

20世纪50年代:扫盲运动成效卓著

20世纪50年代,农村青年妇女背着孩子参加扫盲识字班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全国有4亿多文盲。1950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工农教育以识字教育为主的方针,提出了“推行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的口号。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专门成立了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并制定了扫盲标准。这个标准规定:干部和工人,一般可订为认识2000个常用字,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二三百字的应用短文;农民一般订为能识1000个常用字,大体上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常用的便条、收据;城市劳动人民一般订为能识1500个常用字,读、写标准参照工人、农民的标准。

20世纪50年代,参加识字班的学员领取《扫盲毕业证书》。

????据中山教育部门统计,1951年,全县青壮年(14岁至40岁)的文盲和半文盲约占青壮年总数的50%,扫盲工作成为当时成人教育工作的重点。党和政府对扫盲工作高度重视,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基层扫盲机构逐步健全完善。1953年,中山县成立扫盲办公室,1956年改组为扫盲协会;1958年成立工农教育组,1960年成立业余教育委员会。从1950年起,中山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冬学运动”,即每年冬季农闲时,组织农民在城区或农村的民众夜校参加基础文化学习。从1952年开始,“冬学运动”改办为常年农民业余学校,按照“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放假”的原则,力求做到农业生产、学习文化两不误。

????20世纪50年代初,解放军某部文化干事祁建华发明了一套适合部队干部战士中文盲、半文盲学习文化的速成识字方案,这套方案能使一个文盲在不到30天的时间里,掌握3000多个常用汉字,达到会读、会写、会运用的程度。这个识字教学方案被称为《祁建华速成识字法》。1952年11月,全国扫盲工作委员会决定在全国推广《祁建华速成识字法》,中山县派教师前往广东省参加《祁建华速成识字法》教学培训。参加培训的同志回到中山后,又培训了一批扫盲教师和农村骨干知识分子。次年,中山县被广东省确定为农民教育速成识字区,在西桠、大岭、濠头等地开展速成识字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山市档案馆馆藏《李佩媚的扫盲毕业证书》记载着农民李佩媚的基本情况和参加扫盲学习的成绩:“李佩媚系广东省中山县人,现年二十四岁,于一九五六年三月参加沙涌乡农民业余学校扫盲班学习。现已认识一千八百个常用字并能写短文,计四则测数。经过测验合于扫盲毕业标准,特此发给证明。”发证机关是“广东省中山县人民委员会”,时间为“一九五六年六月三十日”。

????1958年冬,中山县各地开展“读万本书,写万个字”的运动。为保证学习效果,采取“包教保学”的教学形式。全县组织了一支由9万多人组成的扫盲教师队伍,成员包括中小学教师、脱盲农民、下放干部和中学生等。他们有的一人包教几人,有的几人包教一人,还有的“亲教亲,邻教邻,儿女教双亲”。扫盲教师利用工前饭后时间送教上门,一时间,中山县处处是“全民教学、全民识字”的场景。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6月8日 总第3230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王亚楠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